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是一个有着与学生进行某种情感交流天赋的老师,但是他却选择了埋藏这种天赋。为了避免和学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产生什么"情感交流",他选择了做一个代课老师,在每个学校都只呆很短的时间,然后就离开。
不久之后,来了一份新的工作,把他委派到了一间落魄的公立学校任教。这里的学生目中无人,教学工作极难开展。在此期间,他耐心与叛逆学生交流,在不突破自己底线的前提下,善用方法,尊重、了解、帮助,主要从心理上帮助学生,也因此渐渐赢得学生的尊重。在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以及他从街上救回来的少女之间产生情感连接之后,他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而且亨利还在这个看上去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丽的生活和人性;然而社会的严重问题非一人之力可以挽回,前路漫漫,主人公也有困惑的时候。然而,心中有信仰指引着方向,再孤独冷寞的道路,毅然走向前方......
《超脱》中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一直被童年母亲自杀的阴影困扰,多数时候,他能把工作和自己的生活分开。在这种时候,他是个好老师,一个有智慧,有方法的好老师。他有着良好的教学能力,能把自己所教的科目讲得生动形象,让学生愿意听;他有着优秀的沟通能力,知道怎样最有效的和学生进行沟通,尊重、理解学生;他善用方法,面对叛逆学生沉着大气而不失原则,用最有效的手段化解学生的挑衅。在工作上,他不愧为一个卓越的老师。
但是当他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当他面对因母亲的自杀而终身自责且处在弥留之际的外祖父,坚强的他还是忍不住一次次偷偷地留下了眼泪。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想亨利这样多舛的命运本应得到温暖的同情和温柔的爱,这是一颗太需要被爱被修复的心灵。可是,现实给他的,是一个个悲凉的情景,是一群群生活水生火热的人需要他去救赎。原本一颗摇摇欲坠,残破不堪的心,怎能再承担如此大的责任?悲剧也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艰难地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之后,他的学生梅雷迪斯长期积累的情绪终于迎来了一次全面的爆发。而作为导火索的,仅仅是因为她不确定这个给予他关怀的老师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她,而她趴在老师身上发泄情绪又恰好被另外以为老师误解……
这个悲剧,其实是一个必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亨利作为一个从小失去母亲,和外祖父相依为命的人,一直缺少必要的关爱。在他情感最脆弱时没有人给他温暖,在他遇到挫折时没有人鼓励他、扶持他,在他迷茫时没有人引导他……也许正是他看清了这些,他才选择把自己的苦难深藏在心底,只在自己单独一个人时独自品味。但问题隐藏了并不等于解决了,心理的问题是这时间最复杂的最不受控制的问题,它可能在任何时候出来捣乱。正是因为如此,亨利时不时的都在遭受这情绪的困扰,他不能保持情绪的安定。根据奥尔波特的理论,认为健康的人格之一是安定的情绪和自我接纳。按照这个标准,亨利虽然坚强,但他仍然是不健康的。而原本已经足够悲惨的他,偏偏又遇上一些悲惨的人。我一直认为,命运悲惨的一群人抱在一起相互取暖是天方夜谭,我认为悲惨的人之间只会相互感染负能量。命运悲惨的人需要更多的温暖和支持,而温暖和支持是不能由悲惨的人来给予的。这就是《超脱》里悲剧发生的原因。
《超脱》最后的悲剧不是亨利的责任,也不是学生梅雷迪斯的错。这是一个时代的错,是命运的错。命运让两颗同样受尽煎熬的心聚到了一起,让悲惨的人更加悲惨。是命运塑造了一个纯黑暗的生活,而悲剧的主人公,则成了命运的牺牲品。这个世界需要太多深沉的理解,这个世界更需要一群充满阳光的人来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