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搬进大学宿舍,如何把自己的领土整理得井井有条便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凡闲着没事或心情不好的时候,里里外外把自己的书桌打扫一遍的确是很好的消遣时间的方法。可是,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想过“整理”也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为什么要整理房间?难道只有自己知道物品放在哪里的房间不是更有“家的味道”吗?但是!假如有同学(包括异性)要来宿舍做客的时候,自己是手忙脚乱把内衣裤卷成一团塞进柜子里呢,还是自信地同学请进自己干净整洁的宿舍?我想这里就有一大片同学不好意思回答这个问题了。但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原来整理房间可以由内而外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么,首先,我们要从哪里开始着手呢?
不是钱包,也不是书包,而是我们的想法。想要做到“断舍离”所提到的整理,就要先和“扔了好可惜”、“这东西早晚用得上”之类的想法一刀两断!东西会越来越多,除了人懒,最大的原因就是“不舍得扔”的想法。因为不肯丢弃,于是想方设法把东西收纳起来,一个“只进不出”的房间,东西当然会溢出来,到最后收拾便成了一项累人的工作,还没开始收拾就已经被满满的物品吓得打退堂鼓。东西减少,整理和打扫也会变得轻松。放置物品的收纳用品一旦有了多余的空间,不但拿东西容易,物归原处也变得简单。于是,清洁工作变得轻松而自觉。
我们都明白“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偏偏生活中就是有很多舍不得丢的旧物品。那么对于不舍得扔的东西,我们要怎么处理?作者山下英子认为,对于这些“有感情的东西”,可以尝试在丢弃前对物品说“谢谢”或“对不起”等感谢或道歉的话语,原因是通过对物品说话,我们的心情能够比较快速地获得整理。在舍弃别人送的东西或自己常年使用的物品时,我们应该说声“谢谢”;而在舍弃没用完的物品时,我们该说声“对不起”。在这样的情况下,试着将感谢或道歉的心意化为言语,然后,不可思议地,我们的心情会变轻松,因此也能逐渐舍得丢弃物品了。
完成舍弃物品前的心理建设后,终于可以开始收拾房间了。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天真地认为用一整天就能收拾好房间,这样不仅有可能一天都收不完,长时间收拾的疲惫还可能导致不想再收拾房间。所以,从最简单的东西开始,比如说,钱包。一点一点地收拾可以利用完成今天收拾的成就感激励自己第二天继续进行收拾,于是整个房间就在无压力、不知不觉中变得干净整洁。
当我们把房间收拾好了,就要开始严格控制进入房间的物品,否则没几天又会恢复到房间被杂物堆满的状态。难道剁手不买买买就可以了吗?当然不,即使剁了手心里还是会痒,所以还是要从观念开始改变。
首先,就算我们不去买,天下还是有免费的赠品对吧?所以,遇到赠品或折扣商品时,要抛弃“不拿就亏了”的想法,这能很好地控制过多地物品无缘由进入房间。
其次,改变“囤货”的习惯,要记得用完或丢弃之后才是最好的购买时机。“有备无患”在这里也是导致房间物品杂乱的原因之一。过多的囤货需要长时间才能用完,这样会导致自己忘记买了什么,容易发生物品过期的情况,此时钱包会莫名其妙受伤,因为囤货不仅占用空间还白花钱。所以,要改掉逢打折就疯狂购物的坏习惯,谨记“用完再买”和“一次一次买”。
最后,当遇到很想要买的东西时,深呼吸,离开这件物品,给自己一两天冷静的时间思考它是否有购买的必要,再作出最后的决定。这样做可以避免头脑发热而买了不需要的东西,还能培养一个人理性消费的观念。当然,购物前列好购物清单也是避免盲目消费的好方法之一。
一间整洁的房间不仅能给人带来自信(再也不怕不速之客)、放松和愉悦的心情,还能让人生活在一个充满能量、流动不停滞的环境中。断舍离概念创始人山下英子认为,留在身边的东西,一定要是最少量、最合适、最好的。要放弃不舍之心,剔除身边不再合适的东西,这样才有机会一直寻找最合适自己的物品。断舍离一旦形成自动机制,人就会自觉开始清理身边和内心的杂物,进而澄清自己的人生,体会前所未有的轻盈,并通过流动的生活环境感受生活中的新变动。
总结一下,“断舍离”要做的事情是:
“断”=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进入房内。
“舍”=舍弃家中累积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身处宽裕而自在的空间。
虽然词汇的顺序是从“断”开始,然而在生活中,正确的顺序应该是舍——断——离。
让自己成为家的主角,愿每一个人都有宽敞、明亮的身心栖息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