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在五千年华夏历史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即使在今天,“孝”在新时代中不断演变发展,但仍然离不开儒学对孝本质的定义。在认真阅读完《论语》中关于“孝”的部分后,我对这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说道:儒家强调,家庭是培养道德的第一站,是最好最重要的场所,这是儒家强调对父母的孝,从这里开始学会关爱他人。从“家”出发开始关爱他人,关爱朋友,陌生人。这是儒家从家庭培养所需要达到一种泛爱的状态,从家为初始点来凝聚一个国家。儒家泛爱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关爱家人天经地义,我们能否用关爱他人的心来对待身边的所有人呢?对朋友,嘘寒问暖,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对陌生人,伸出援手,拔刀相助,见义勇为。
学而第一提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吗?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些动物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么这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发自内心的那份尊敬才是孝的本质,才是父母最希望看到的。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色”指的是态度,对父母的态度。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放学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让我们倒杯茶给他暍。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在时,不作远行。若不得已有远行,也该有一定的方位。孟武伯问孝。孟武伯问:“怎样是孝道?”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让你的父母只忧虑你的疾病,不让他们再为你担担忧操心其他事情。学校与社会必定会有许多压力和不愉快,放假后回到家里看到父母,忘掉学习和工作上的事情,尽力把愉悦高兴的表情挂在脸上,而不是烦躁郁闷、大吐苦水,让父母为你的心情好坏而操心。孝而无忧,孝顺父母,必定不会让父母过于为自己担心。一句话,让父母省心就是最大的孝。
然而,我并不赞同孔子劳而无怨的观点。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子女侍奉父母,若父母有过当委婉而谏,把自己的志意表达了,若父母不听从,还当照常恭敬,不要违逆,且看机会再劝谏,虽如此般操心忧劳也不对父母产生怨恨。从敬到无怨,看似对父母无比宽容容忍,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伟大的行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的父母也是平凡人,也会犯错,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一味地忍让与顺从,我们也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父母沟通,这才是正确之举。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仍要继承与发展孔子孝论的精华,由衷地孝敬父母,不要每次和父母待在一起就只顾着低头玩手机聊微信,不要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或许,新二十四孝是新时代下对孔子孝论最好的弘扬: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为父母建立“关爱卡”;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为父母拍照;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打开父母的心结;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支持单身父母再婚;定期带父母做体检;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你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