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后希腊的工资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社会总体生产力水平没有同步提高,加上政府缺乏根本的结构性调整,导致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这一时代背景下希腊民众彷徨落寞、无所适从、无所依赖。
在希腊的某个城市,十二岁的姐姐伍拉带着五岁的弟弟亚历山大,悄悄登上驶往德国的列车,去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他们的旅行历经坎坷,姐弟俩去往德国的过程更像是一个发现希腊社会的过程,经历的尽是无情、冷漠和无耻,被亲戚丢弃、遇见濒临破产的绝望的剧团、被卡车司机强暴、餐馆老板的白眼……就连阳光的戏团小伙子也陷入无尽的绝望中,当残颓的石质大手从海中被吊走,当姐弟俩在夜间沿着前方漆黑的道路前行,他们承载着导演的压抑与苦思,也传达到观众脑中。姐弟俩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梦想的地方。可是,雾中慢慢显现的风景是他们心中的家园吗?
回乡的过程,也是人类长大的过程。《雾中的风景》中的两个孩子,在飘泊中走向成熟。伍拉辞别母亲带弟弟离家出走,直接承担了大人的职责。她遭受凌辱,走过懵懂的初恋,坚定地告别意中人,走上自己的漫漫长路。在他们经过的最后一个车站,年少的伍拉已经开始懂得用美色向男人换取路费――她迅速学会了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五岁的亚历山大,有着他这个年龄少见的神闲气定。旅途中经历的种种磨难,他都淡然视之。当餐馆老板逼他擦桌子换取面包时,他还不忘了先坐下来,认真的听完一位流浪小提琴手的演出,然后真诚地给以掌声。只有在雪夜中面对躺在地上垂死的马时,亚历山大才忍不住哭了。亲眼看着一个生命的消逝,让孩子过早体味到存在的无常。
结局是凄美的,姐弟俩最终在他们死去的时候终于拨开了重重迷雾见到了自己梦中的天堂,青青的草地上一棵绿色的大树,也是片子唯一让人觉得有彩色的温暖的画面。整部电影给人一种迷离的感觉,让人分不清他们是在做梦还是真实的行走,晦涩的隐喻让人觉得发闷。
在西方语境中,有一个永远大写的父亲(Father)――上帝。他在创造完光明黑暗、天地万物之后,“有雾气从地上腾,滋润遍地,”便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有灵的活人”――人类诞生于有雾的风景之中。然后他们被逐出伊甸园,散居世界各地。但是千百年来,人类回归父的乐园,寻求永生的理想从未停息。因此,寻找“父亲”,寻找雾中的风景,在两兄妹孤独的旅途中,也就是人类回归诞生之地的努力。寻父,就是回乡。
全部情绪与内涵如此安静、潜移默化地在这些带有宗教色彩、希腊艺术特征、诗情画意般的象征性中长镜头自然而然的完成,使得整个电影犹如一篇“上帝的隐语”,平静中蕴藏着地对迷失中的民众所给予的启迪——人生没有伊甸园,不要放弃,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