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中国梦一个定义,你会怎么想?
见仁见智。
不如我们找个对比词来定义它。当“美国梦”遇上“中国梦”,会有什么异同?
我印象中的美国梦,是电影镜头的剪切——所有的苦与累都在几个挑灯夜战风尘仆仆的镜头中切换,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激人奋进。每一个草根都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缘巧合梦想总会在一部电影的时间内实现,这就是我眼中的美国梦——带着“速度”与“激情”的标签。
再想想中国梦,心里的感情就明显复杂起来。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就像每个妈妈都会简单地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更好,说到自己的孩子就爱恨交加千言万语叨叨絮絮。为什么会这样,谁都明白。与其说“中国梦”,毋宁说是“中国式的梦”。稍稍用理智去想一下,就会发现,怎么会有一种叫做“中国式的梦”呢?正如美国梦只是一个符号一样,中国梦也只是一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为它赋予一个标签,而没有一种标签可以用以概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相比起美国梦的“速度”与“激情”,我眼中的中国梦是“悠远”而“矛盾”的。
我觉得每个人身上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来自于历史的束缚。中国的历史悠久得足以巩固许多东西,直到它的存在不再需要理由,即使它不可避免地带来矛盾,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比如“孝道”。这绝对是一种温情,值得发扬,而同时,它绝对是一种对子女的束缚——要不要在父母所在的城市定居?要怎么对待父母的意见?——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对子女有开明的态度,这时来自父母的意见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孩子的困扰。
又比如规则。我印象中,西方国家对于规则的态度,远比中国要强硬得多。人们对于规则的暧昧态度,实在是自作孽——一方面为了贪图方便而违反规则,一方面又因为他人违反规则而给自己带来极大不便。比如插队,比如闯红灯,这些经历已经滥到不需要解释了,其它情况任君联想。这与中国梦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没有人可以离开规则而存于社会;而在规则不强硬的社会,就不得不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为此苦恼。
也许中国梦本身也想改变这样的窘境,但这个愿景本身也依然受到窘境的约束。
有的情况人人想改,但几乎人人都选择了随波逐流,为什么?因为人人都如此。几乎人人都一边无奈地重复错误,一边为此吐槽。要怎么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呢?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人人都不再这么做了,这样人人也就不需要这么做了。显然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一旦出现这么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忽然地改变了十几亿人的想法和做法,那无疑是可怕的灾难。我们只有渐变,渐变的过程必然“悠远”而充满“矛盾”。
“从我做起”这四字我们再熟悉不过。要鼓励渐变,就得鼓励从我做起。也许中国梦的一大特点正是“从我做起”,尽管这种鼓励恰恰暴露了没人做起的苍凉。为什么说到这里显得这么绝对和悲观呢?因为这只是一个“梦”。
梦终究要醒,美国梦会在电影里结束,观众会走出影院或关机。中国梦也会在这种悲观的情绪中结束。我们有梦才活得更精彩,但我们不会活在梦里。如果实现梦的路太悠哉,那梦本身也将因为失去其遥远虚幻的特点而不能称之为梦。现实中我们都只是历史的小人物,无论心怀什么梦,我们都只是在活到死的路上顺便为它做些小事。我们可以为此悲观或者乐观,不过以我的情况来看,我比较倾向于时而悲观时而乐观,总体上因为悲观而乐观。我不能改变我的死亡,在如此绝望的前提下,我能主演我的生活,哪怕它是一部悲剧,我也要把“从我做起”这么老土的口号完成得漂亮。
这就是我理解的中国梦,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