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管笛心声 · 正文

管笛心声

读《为何家会伤人》有感
编辑: 作者: 发布日期:2014/10/29 点击量:

教心课上提到金生鈜教授对教育的描述,他说:“教育关涉美好生活,重要的是培养追寻美好生活的‘好人’,就是在教育情景中引导学生养成人之为‘好人’的德性品质。”我很喜欢这个描述,它让我觉得教育是一件特别和谐、美好、大有可为的事情。

之前在平民学校接触到关于子女教育的知识,像张怡筠博士的情商微课堂,加上常被家里亲戚问及小孩的教育问题,因而对家庭教育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可以看得出在这位教育家心中,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对孩子实施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形成和习惯养成,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与社会教育的效果。

原先是本着学习心理咨询的目的去看的《为何家会伤人》,细读下来却让我不禁联想起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那些家庭教育的问题。

武志红老师主要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来解释书中的问题个案,像家长的溺爱、家庭的权利规则和孩子的网瘾、考试瘾、青春期叛逆等。他提到,孩子6岁前的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的形象,会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则会被内化为“内在的小孩”;这种“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会被投射到我们与他人、与社会乃至与世界的关系上去。比方说溺爱有很多种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事实上当父母溺爱孩子的时候,他们很容易会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阿德勒认为,溺爱损害了孩子在发展阶段中力求展现自我能力的渴望,会导致其错误的生活风格的形成。

书中也有很多个案涉及孩子的学习问题,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父母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孩子承受很大的压力。不可否认,现在家长都很重要教育。只是,多数家长往往以学校教育的目标为宗旨,家庭成为孩子学校学习之后的第二次学习课堂,出现“家庭教育的职能错位”。如果说学校教育观偏向于知识本位,强调培养学有专攻的知识型、技能型人才,那么家庭教育观更注重德性本位,重视德行生命的独特性和完整性。而这种德性教育应是在父母与孩子和谐、健康的关系模式下进行的。

怎样建立良好的关系模式呢?武志红老师在书中提到两个最基本的原则:爱和自由。罗杰斯称,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我想父母应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其体验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父母应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我选择、自我决定和自我负责,和孩子一起成长。

读完这本书后另外一点很重要的感受是,自己应从个案的问题中不断去反思、审视自身“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努力摒除不良因素的影响,更好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更恰当地与父母相处、甚至更正确地对待自己以后的新生家庭。

上一条:守护轮回的诺言
下一条:上锁的房间

手机版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