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乌合之众》第一章还没有看完,就有种再读《通往奴役之路》的感觉——三观尽毁。第一次看《通往奴役之路》时还不明白什么叫个人主义,只知道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多数是资本主义国家。尤其美国极其推崇个人主义。当书还没读到一半时,整个人都不好了,社会主义被哈耶克批得体无完肤。直到后来了解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还有看了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等各种主义的注释后才恍然大悟。而现在看《乌合之众》的情景和当时是一模一样,书还没看多少,之前对集体的理解与看法就被驳倒了。也让我开始质疑,从前一直在提倡的“少数服从多数”真的是好的吗?
“到目前为止,群众一直以来唯一最为明确的任务就是,彻底将一个破败的文明加以摧毁。”历史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每一个朝代的变更都是向文明迈进的一步。清政府的毁灭,是源于人们对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的厌恶与痛恨,激起中国群众对清政府的反抗。国内如此,国外亦如此。法国共和制的成立,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都是这一句话很好的论据。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都是依靠着群众的力量去摧毁旧文明。
“任何一种感情和行动在群体中都有一定的传染性。”在平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足球场上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当球迷在足球场上看着比赛时,若看到一方球员有什么不当操作,支持另一方的一个球迷有了愤怒的情绪,这情绪很快就在这方球迷中散播出去,从而造成两方球迷发生冲突。尤其是当意见领袖具有某种情绪时,其追随者极易受到感染。在这网络发达的时代,每个圈子都涌现一群的意见领袖。他们在人际传播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舆论领袖一般颇具人格魅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被认同感。当社会上发生某一热点新闻时,他们会及时给予评论,而他们对这事件的观点与看法大大影响他们所在群体的群众对此事件的判断。就如新快报记者这一案,意见领袖在网络上发帖称其认为警察不应跨省抓记者,从而引发了群众的跟帖与热议,而与此同时,议题的方向也从新快报记者的犯法与造成中联重科与股民的损失变成警察是否应该跨省抓记者。而对警察跨省抓记者的抗议也迅速传播开来,从而引发一系列争论。各界名人也纷纷站出来表达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群体中的个人不但在行动上和他本人有着本质的区别,甚至在完全失去独立性之前,他的思想和感情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深刻,它可以让一个守财奴变得挥霍无度,把怀疑论者改造成信徒,把老实人变成罪犯,把懦夫变成豪杰。在1789年8月4日那个值得纪念的晚上,法国的贵族一时激情澎湃,毅然投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他们如果是单独考虑这件事,没有一个人会表示同意。”
第一眼看到这几句话时,我就惊呆了。不是说“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吗?“不是说多数服从少数”吗?待我平静下来,细细看作者的分析时,被说服了。“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在决策分析过程中,群体总是容易受其他人的影响。而当一个人融入群体之后,他与之前独立的自我是截然不同,无论是思想或行动。因此,想要做好一个决策者或一个领导者,应当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学会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懂得放大个体在群体中的共性,让他们服从于集体,对集体产生归属感。
在整本书中,每一卷都有清晰的分析条理和较为严密的逻辑顺序,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 等概念,不仅发出了与世俗不同的观念,而且对自己的见解怀有百分百的自信心,在精彩的分析下马上插入鲜活的例子,使得分析更加符合逻辑,让人信服。对于勒庞如此偏激的论证,我们也应该理性的思考,对妇女儿童的歧视的观点是应该得到批判的。书中还存在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的错误观点。但是抛去它的错误观点不看,《乌合之众》对大众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