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之前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并结合生活中直接然而主要是间接经历有感而来。
赤子之心出自《孟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是刚出生的婴儿。孟子这么说是基于他的性善论的观点,从他的性善论出发认为每个人本性皆是善良纯洁,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并非孟子性善论的脑残粉。更非荀子性恶论的脑残粉。于我更推崇的是孟子同时代的更少为人知的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性犹杞柳,性犹湍水,食色性也,生之谓性也,性无善无不善也”,大概是这么说的权且将就着看吧。抛却性善性恶的观点,我极力赞同的是赤子之心。性善也好性恶也好性无善无不善也好,愚以为人性之中皆有一个赤子之心。极度悲观主义厌世情怀的叔本华在《作为意识和表象的世界》中也有提到过赤子之心,然而他对于赤子的说法是一个人成长到了7岁,脑的质和量已达到成人地步而与成人区别之处在于生殖器官的未完全发育。
综合东西方两家孟子和叔本华的说法,愚以为在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之中,有一种赤子之心,而这种赤子之心是人生至七年这段时间所潜移默化先天加后天慢慢培育的而成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生至七年后,这个赤子之心在哪。
赤子之心,打个比方,就像是中国古代深闺妇女深藏闺房怕与人见,即使与人见面也要似穆斯林妇女头缠头巾般怕被世人瞧见其完整面目。也就是说,一个人本性之中的赤子之心并不会完整无保留地向生活中身边的每一个人表现出来。
那么赤子之心向谁表现出来。
愚以为可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分类着手加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分类有亲情、友情与爱情。那么能够使一个人毫无保留地展现出其赤子之心的情感前提是亲情、深入的友情,以及爱情。只有在这三种情感存在的前提下,一个人才能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自身的赤子之心。这是我现阶段的一个观点。
亲情、友情与爱情,换句话说,通俗点就是同自己相熟悉的人。每个人生活中必定有与我以下相同的感受。我们总是倾向于对自己父母、亲密的朋友或情人发脾气,而对于陌生人或者是关系普通的朋友则一般不怎么发脾气,即使到了要发脾气的时候也不会当场撒野,至多是咽一口气,依旧笑脸相迎。因为我们知道,在父母、亲密的朋友或情人面前,我们发脾气并不会因此而导致不良后果。而在陌生人或普通朋友面前,乱发脾气则可能导致不良后果,轻则影响自身形象、毁坏人际关系,重则可能有生命之虞。在父母、亲密的朋友或情人面前,彼此之间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互相熟悉,对于彼此间的性格、为人处世之道已多有了解。然而在陌生人或普通的朋友面前,我们彼此之间并没有一定程度上的互相了解或者我们自身单方面对对方的了解。因此我们只会在自己熟悉的父母、亲密的朋友和情人面前,在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情感存在前提下,才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我们本性之中的赤子之心。
所以当看到情侣之间某一方耍小情绪,用赤子之心来看待,也就不觉得奇怪了。
须珍惜这赤子之心。
愚以为每个人的人性之中藏着一颗赤子之心,但并不是会时时刻刻会将这所谓的赤子之心毫无保留地暴露在他人面前。暴露与否,取决于我们与所面对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